
海南長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中國特有的靈長類動物,也是世界上最為瀕危的靈長類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定為極度瀕危級別,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中被評估為“極危CR”。20世紀80年代,海南長臂猿數量僅為不足10只,經過長期的持續保護,其野生種群在過去幾十年間得以緩慢恢復,截至目前共有5群36只,全部分布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近20km2的區域內。作為海南熱帶雨林的旗艦物種,海南長臂猿的種群生存狀態體現著該區域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對其繁殖策略的研究是其種群恢復的關鍵環節。
此前普遍認為海南長臂猿屬典型一夫二妻制家庭組成模式,但根據項目組對目前海南長臂猿5個繁殖群的成年個體進行了統計發現,A、B、D三群均有一雄二雌繁殖成年個體、C群二雄二雌、2020年剛組織家庭的E群仍保持一雄一雌模式;另外A、B、C三群均有1只群內雄性青年個體已成年開始鳴叫。本研究以C群繁殖群作為研究對象,該群家庭成員共有8只,其中成年雄性2只(M1和M2)、成年雌性2只(F1和F2,)、亞成年雄性個體1只(M3,2013年出生)、青年1只(2016年出生)、幼年2只(分別出生于2018年11月和2019年5月)。自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間,采用焦點動物取樣法進行人工監測;結合歷年監測影像資料,對海南長臂猿C群二雄二雌個體的繁殖行為進行了研究。
研究發現雌猿F2跟雄猿M1和M2均有交配行為,且F2跟M2的交配行為發生在現幼猿出生后13個月,處于哺乳期的雌猿懷抱幼猿與雄猿的交配行為屬于首次記錄到,說明哺乳行為并未限制海南長臂猿雌猿的發情(文章已發表于《動物性雜志》2021年第3期)。靈長類動物研究人員已經闡述了社會系統、交配系統和繁殖系統的顯著區別,但在單個成年雄性和單個成年雌性為典型特征的物種,以及單個雄性/多個雌性群體的結構中,人們通常認為構成交配和社會系統的同一組個體同時也構成了繁殖系統。由此根據研究發現的交配策略可以確定海南長臂猿C群為二夫二妻的家庭結構模式,這一發現不同于長臂猿為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的家庭構成形式,海南長臂猿有著更為靈活的家庭結構組成模式和繁殖策略。盡管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數量嚴重下降、成年個體雌雄比例限制及棲息地退化等原因可以解釋其家庭結構和交配策略的變化,但我們還是認為,長臂猿物種之間存在相當大的交配策略變異性,這種變異性為研究海南長臂猿繁殖行為及種群恢復提供了重要信息,一夫一妻、一夫二妻、二夫二妻模式的存在可能是海南長臂猿種群對環境變化的響應,其多樣性的交配和繁殖策略的變化可能是其群體成員繁殖成功最大化的需求。
本研究相關成果以“Diverse grouping and mating strategies in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Hainan gibbon (Nomascus hainanus)”發表于PRIMATES雜志。項目資助資金為中國林科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重點項目《海南長臂猿種群增長關鍵因子監測》(CAFYBB2019ZB010)子課題《種群關鍵行為監測》。(李萍/森環森保所)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07/s10329-022-009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