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模王吉貴給少先隊員講解如何保護森林 李華攝
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一個有活力的行業不能沒有勞模。
在山東聊城,“勞?!笔菑V平林場場長王吉貴廣為人知的另一個“名字”。
28年前,他挖溝打井抬高地面育苗造林,創新按勞取酬激勵機制,硬是把“將死”的苗圃救了過來,讓職工過上了好日子;
22年前,他帶領團隊攻堅“棗鄉建設項目”,尋遍全區棗樹良種,將林場周邊村民納入棗樹產業鏈,發展棗林4萬余畝,讓“茌平圓鈴大棗”聲名遠播,成為林農致富金果;
8年前,他無懼阻力據理力爭力諫修改城市發展規劃,護得國有林場生態完整,如今這里滿目蒼翠,野禽群集,建成普惠民眾的國家濕地公園……
43年不忘初心、艱苦奮斗,讓他成為“魯西林業戰線的一面旗幟”。王吉貴先后獲得全國林業系統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7項國家級榮譽。王吉貴心系群眾、忘我工作、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優秀品格,彰顯了林業“榜樣”與“楷?!钡男聲r代內涵,激勵帶動一大批黨員干部對標先進爭當表率,為當地生態建設攻堅克難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立志艱苦創業,誓把“澇洼地”變“聚寶盆”
1979年,年僅16歲的王吉貴成為王老苗圃的一名普通職工,但剛報到的他就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地處“十二連洼”的苗圃,土壤鹽堿化嚴重,“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土地養分不足,樹苗長勢很差。十年有九年是災年,職工生活都成問題,人心比沙子還散。
但年輕的王吉貴不以為苦,“事在人為,我就不相信干不好”。他從扛锨、刨地、砸坷垃做起,一路干一路學,保質保量地完成各項工作。也是機緣巧合,幾年后他見到了自己畢生的“偶像”——當時的聊城地區林業局局長孔繁森,更堅定了他愛崗奉獻、一生堅守綠色事業的偉大志向。
“這張照片拍攝于1987年,你看,右邊的第一個是我,左起第二位就是孔繁森?!蓖跫F至今珍藏著這張合影。當時,王吉貴在苗圃擔任會計,由于工作成績突出到林業局匯報工作,幾番接觸,孔繁森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給王吉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針對鹽堿地治理,孔繁森專門邀請林業專家現場教學,王吉貴也參加了學習,受益匪淺。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不幸殉職,時年50歲。得知孔繁森去世前還牽掛著當地的發展,王吉貴默默化悲痛為力量:“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我也要向這樣的模范看齊!”
有一年夏天,連降大雨,苗圃內澇成災,九成的苗木被淹死,損失慘重,有的職工吃上了親朋好友的接濟糧;春節,來串門的親戚看著苗圃職工韓相珍住的房子是半陰半陽的土坯房,裂縫都有手指寬,開玩笑地說,“你住的房子還不如俺家的牛棚”。
環境的日益窘迫,激發了王吉貴的斗志?!?000多畝地放在那里,沒有任何效益,太可惜了?;ù罅馊ブ卫?,說不準能成,雖然冒險,但總得有人去試試?!彼恢挂淮芜@樣想。
1995年,王吉貴臨危受命,擔任王老苗圃書記、主任,現實的困境和重擔壓在了他的身上,但他意氣風發,充滿了干勁?!霸凼屈h員,必須得干出個樣子,讓苗圃活起來?!?/span>
他下決心“挖溝開渠、改造土質”,可當時單位賬戶負債幾十萬元,連啟動資金都沒有。王吉貴一咬牙背著妻子賣掉了自家經營生意正紅火的門店。這個門店是他的妻子徐富平攢了七八年錢才買來的,但當妻子得知此事后,不但沒有責怪他,還勸他把母親葬禮親朋隨的份子錢也拿出來。就這樣家里為苗圃建設投入15萬元,后來王吉貴又通過向政府爭取項目等方式籌集資金500多萬元,在他的帶領下苗圃掀起了一場“變臉”運動。
開始沒人干,職工大多還在觀望,王吉貴就身先士卒。雖然離家只有3公里,但他58天沒回,吃在工地、住在帳篷,白天推沙、平田、砌渠道,夜晚點燈研究第二天的工作。三伏天挖渠,他拿著鐵锨沖在前面,一鏟一鏟地挖,再用扁擔擔走,職工擔一趟,他就擔兩趟,肩膀時常被磨破。冬天搶灌冬水,水渠被沖垮,他先跳下去抱著麥草站在冰水中保護渠道,盡可能減少損失……
越干職工對他越服氣,人心又聚在了一起。職工朱學增說:“王書記吃苦耐勞、腦子活,全場也挑不出他這樣的能人?!甭毠り愊傉f:“有這樣的帶頭人,咱苗圃有救了……”
改造后的苗圃有了嶄新的面貌,道路順直,地塊方正,路路相連,溝溝相通。累計挖溝造渠1.2萬米,抬高土地1500畝、建橋梁20座、打機井25眼之后,原來的鹽堿澇洼地變成了“聚寶盆”,快速發展成為年均出圃苗木120萬株、種條200萬根、綠化苗10萬株的示范性苗圃。
職工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新建辦公樓800平方米、家屬樓(院)76戶,各項待遇得到有效保障。搬入新家——漂亮的二層小樓的時候,職工們不約而同地放起了鞭炮慶祝,有的職工為了表達喜悅和感激之情,還跑到縣電視臺給王吉貴點歌。
2011年10月26日,山東省林木種苗花卉工作現場會議在王老苗圃召開,來自原國家林業局、原省林業廳和各地市的林業戰線領導和工作人員共100多人齊聚茌平。當時參會人員最喜歡吃的就是徐富平用大鐵鍋蒸的大饅頭,那香噴噴的饅頭都有金黃色的饹馇,勾起了很多人兒時的回憶。為了給與會人員做饅頭,她從早到晚和面,手上都磨出了老繭。她用勤勞和樸實默默地支持王吉貴的林業事業,得到十里八鄉百姓的稱贊,“嫂子饅頭”在當地傳為佳話。
每每回憶起那段日子,王吉貴都會欣慰地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引領科技發展,選育純正品種打造富農棗鄉
茌平是中國圓鈴大棗之鄉,具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2001年,茌平啟動實施棗鄉建設工程,將“圓鈴大棗”作為特色產業,建設萬畝棗林,擦亮棗鄉名片。然而當時全縣棗樹種植尚不足百畝,萬畝棗林的目標就像天上的星星,遙不可及。王吉貴迎難而上,代表王老苗圃承擔起打造棗鄉的重任。
經過冷靜分析,他列舉出當時面臨的三大難題:選育純正品種、培育專業人才、繁育推廣育苗,并分別制定了破解方案。
選育純正品種是當務之急。無數個清晨午后,他看花開、聽花落,察葉片、數坐果,王吉貴帶領團隊日復一日,不敢有絲毫懈??;無數次討論和爭辯,只想把如何防治病蟲害、落果軟果,是環剝還是環割,是促花還是促果等系列問題弄得更清楚;無數次的對比再對比,試驗又試驗,總是想找出契合度更高的嫁接砧木,抗逆性更強的株系,豐產性更好的那第N個品種……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初選、復選、終選和栽植對比試驗,他們從16個鄉鎮156個村莊的325個優良單株中成功選育出了4個優良品種,探索出棗樹豐產栽培關鍵技術,在圓鈴大棗新品種選育和標準化栽植技術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科技推廣工作人才是關鍵。王吉貴借助科技特派員工程,為苗圃培養了21名具有中級技術職稱、熟練掌握實踐技能的專業技術人員,又通過這些技術人員培訓農民技術員3000余人,這些人現在都已成為茌平棗鄉建設工程的中堅力量。
為解決優質純正棗樹苗供應緊張的問題,王吉貴還創新機制,全面推行合同育苗新模式。苗圃提供種子、技術和服務,農戶提供土地,并負責日常管理,苗圃與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棗苗繁育從育種、嫁接到出圃需要3年時間,種好了能掙錢,種不好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但苗圃周邊十幾個村莊的老百姓都心甘情愿跟隨王吉貴“冒險”。唐洼村村民靳新才說:“這么多年了,王書記從來都是說到做到,他不會讓我們老百姓吃虧?!币患埡贤鉀Q了育苗推廣難題。幾年下來,王老苗圃累計發展社會育苗基地1000余畝,帶動農民增收2000多萬元,同時,也保障了棗鄉建設的苗木供應大問題。
目前,全區建成兩處圓鈴大棗生態觀光園,并連續舉辦了九屆中國圓鈴大棗采摘節,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通過茌平棗鄉建設工程的實施,王老苗圃步入科技發展的快車道,先后獲評“全國林業科普基地”“全國質量信得過苗圃”“山東省十佳苗圃”。王吉貴個人也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林業系統勞動模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林業產業突出貢獻獎、山東省勞動模范、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多項榮譽。
堅守綠色使命,護好這片會“掉魚”的森林
2014年底,正當王吉貴在王老苗圃干得風生水起時,又一塊“難啃的骨頭”落到他面前。調任茌平國有廣平林場場長,意味著他將承擔起廣平林場生態恢復、濕地保護和推進茌平金牛湖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的重任。
但當時林場的實際情況距離試點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時間緊迫,他馬上投入新的角色,帶領職工植樹、修路、建瞭望塔、建觀鳥臺、安裝濕地生態監測系統、設計科普宣教長廊,王吉貴把林場當成了自己的家,用心地一點點布置起來。
可就在這時,一個消息傳來,正在建設的聊城市黑龍江路東延線將穿過廣平林場。根據方案,黑龍江路東延不僅壓占林場的國家級公益林,還會將林場攔腰切斷,給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和聊城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造成嚴重不利影響。
一想到自己像孩子一樣愛護的林子和鳥兒可能遭遇滅頂之災,王吉貴心急如焚,但在工程已經啟動的情況下要求公路改道,難度可想而知。那段時間他沒日沒夜地整理材料,逐級匯報要求繞道修路,遇到很大阻力。但當時的他已下定決心,寧可場長不干,也要保住生態濕地!有一次,為了能邀請專家和領導到濕地現場去看一看,已年過半百的王吉貴硬是在會議室門口站了兩個多小時。后來,王吉貴的據理力爭、奔走呼吁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市長親自帶隊實地調研。最終,這條路整體南移60米,林場生態保住了!樹上的鳥兒也保住了!得到消息的那一刻,王吉貴高興得濕潤了眼眶。
2019年12月,濕地公園通過了國家林草局驗收,正式晉級為國家級濕地公園,為聊城市增添了一張亮麗的“國字號”生態名片。2022年廣平林場獲得全國綠化先進集體稱號。
今天,蒼鷹、 紅隼、長耳鸮、蒼鷺……公園內的鳥類多達160余種,而且其中不乏像“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這樣廣受關注的“明星”物種。每年的鳥類繁殖季,繁茂的樹木上密布著數不清的鳥巢,鳥兒從附近的水塘里叼來魚兒喂雛鳥,經常有魚從樹上掉下來的奇景,被當地群眾昵稱為那片“會掉魚的森林”。廣平林場森林覆蓋率達到70%,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5000多個,成為惠及周圍群眾的“森林氧吧”。
后來總有人問王吉貴,當時為啥要那樣頂著干,就不怕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嗎?
其實多年以來,種樹護綠對他而言,已從一項沉甸甸的使命,浸透血脈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熱愛了。他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這一輩兒老了,還有林子在、有鳥在,留給子孫后代,這才是一筆真正永恒的財富!”(記者 尹萍 趙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