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新聞
蘇木山上“不老松”
時間:2022-09-08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文字: 圖片: 編輯:王秋麗 點擊:

蘇木山上“不老松”

——記最美自然守護者、內蒙古興和縣蘇木山林場原場長董鴻儒

晉冀內蒙古三?。▍^)交界處矗立著一座蘇木山,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15公里,平均海拔超過2000米。這里森林覆蓋率高達78%,四季風景如畫,是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

如今滿目蒼翠的蘇木山,在20世紀50年代,曾是山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荒山禿嶺。當年,以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興和縣蘇木山林場原場長董鴻儒為代表的老一輩林業人來到這里,經過60多年的綠化和守護,讓荒山變成金山銀山,綠色和希望重新回到了這里。

當初的蘇木山水竭山寒、滿目蒼涼,只在避風背陰處有幾棵白樺樹?!吧酱鬁仙钍^多,一出家門就爬坡”是當地人形容蘇木山的順口溜。

1958年,19歲的董鴻儒被派往蘇木山護林站當護林員。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說是護林站,其實只是一間低矮的土坯房,兩邊是陡峭的懸崖。放眼遠眺,全是荒山。護林卻不見林,董鴻儒心想:蘇木山現在需要的不是護林,而是種樹。經過實地調查,董鴻儒寫了一份書面報告,建議蘇木山盡快成立國營林場,植樹造林、恢復植被,改善生態環境。他的建議得到上級部門領導高度重視。1960年春,內蒙古自治區正式批準成立蘇木山林場。

植樹造林,困難比想像的多。選樹種,就是困擾董鴻儒的第一個問題?!叭珗龈刹柯毠ご蟾闪艘粋€秋天,種下300多畝楊樹,到第二年開春全都枯死了。隨后,我們又連續嘗試了3年,但都以失敗告終?!倍櫲寤貞浀?。

接連的失敗,并沒有讓董鴻儒氣餒,他繼續在蘇木山地區大大小小的山頭上尋找適生樹種?;臎龅纳缴?,一棵生長在雜草中、一米多高、挺拔而翠綠的落葉松引起了他的注意。

董鴻儒如獲至寶。他和時任場長趙守禮多方打聽,聽說河北有個林場跟蘇木山自然環境差不多,種植華北落葉松成功了,立即前往考察,并買來種子進行育苗。為了學到更多林業知識,董鴻儒還購買了《植物學》《林學理論》等專業書籍,白天在山上忙碌,晚上就在油燈下一字一句研讀。

1965年春,林場背水一戰。成功,林場就能留下來;失敗,就只能下馬。播種、覆土、澆水、除草,嚴格按技術要求操作后,大家沒日沒夜地守著苗圃。當年9月,傳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精心培育的樹苗根系發達、苗莖粗壯,蘇木山林場華北落葉松育苗成功了。

此時,正值秋季造林季節,大家趁熱打鐵開始種樹。蘇木山坡高崖陡,機械上不去,董鴻儒身先士卒,將幾十公斤浸濕的樹苗用麻袋捆好后綁在肩上,弓著身子手腳并用往上爬,工人們也學著他的樣兒。擔心苗木干了影響成活率,大家都不敢歇息。幾公里的山路,一天要往返三四次。雙肩勒出了血,血肉和衣服粘在一起,脫的時候生疼。他們的手上磨起了水泡,吃飯時連碗都端不穩。

隨著造林方式方法的不斷改進和提高,華北落葉松的造林成活率超過了85%,華北落葉松大面積育苗造林填補了內蒙古西部地區落葉松造林的空白。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边@是董鴻儒的驕傲,也是他的內傷。董鴻儒說,當時工人們干一天活兒,掙的工錢只夠買3兩莜面,大家吃不飽飯,野菜、蘑菇、野谷子……山上能吃的都吃了個遍,也因為吃不飽飯,來這里干活的工人冬天還沒到就走了一半。為了穩定人心,董鴻儒跑回家給妻子做工作,把家搬到了蘇木山。山上環境惡劣,董鴻儒的兩個孩子接連染上痢疾,因來不及送醫便相繼去世。

董存戰是董鴻儒的第四個孩子。董鴻儒說,給孩子取名“存戰”,就是希望這個孩子能在蘇木山存活下來,接續戰斗。

2008年,董存戰放棄縣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一職,來到了父親終生奮斗的蘇木山,子承父業,成為蘇木山林場的一員。如今,他已在林場工作了近15年?;⒏笩o犬子,他繼承了父親的堅韌品格,同樣以林場為家,把防火、防蟲、補植、撫育等工作干得有聲有色。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蘇木山成了松林的海洋,以華北落葉松為主的各種樹木綿延在山間。據專家測算,現在,蘇木山林場的森林資源每年在涵養水源、固碳釋氧、凈化大氣環境、森林游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高達2.67億元。

蘇木山良好的生態,吸引了市內優秀的企業入駐。經過幾年的發展,蘇木山已成為興和縣旅游發展的龍頭,年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

至今,董鴻儒家茶幾上透明的塑料布下,仍壓著一張寫滿護林員電話的紙。他時不時要打電話詢問一下林子長勢,防火工作做好了沒有,叮囑要注意病蟲害……那是他對蘇木山的不舍和牽掛。多年來,董鴻儒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最美自然守護者”等多項殊榮。

青山不言,綠色為證。一座山,60年,幾代人,從不毛之地,到人工林場,再到旅游景區,以董鴻儒為代表的蘇木山林場工人,用執著和汗水鑄就了綠色屏障,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記者 郭利平 敖東)

 

 

為您推薦
性xxxx视频播放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