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新聞
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奮力譜寫林草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時間:2022-09-21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文字: 圖片: 編輯:王秋麗 點擊:

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奮力譜寫林草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林草工作成就綜述之一

林草領域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主陣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林草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加快推進林草事業改革發展。林草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扎實推進林業、草原、國家公園“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林草事業取得重大成就,譜寫了林草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一、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林草工作重要論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連續十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多次視察林業林區工作,對林草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深刻闡述和科學回答了林草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在地位作用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森林關系國家生態安全,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林草興則生態興。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發展林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在價值理念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戰略重點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林業要為建設美麗中國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著力推進國土綠化、著力提高森林質量、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著力建設國家公園,實行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在改革創新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積極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國有林區林場改革要守住保生態、保民生兩條底線,全面推行林長制,壓實各級黨政領導的森林草原保護發展主體責任。在林草精神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塞罕壩林場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塞罕壩精神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全黨全國人民要學習弘揚。這一系列重要論述,蘊含了對林草建設規律的科學把握,揭示了林草事業的深刻內涵,賦予了林草工作新的時代使命,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成果。

十年來,國家林草局系統緊緊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林草工作重要論述,深入學習深刻領會。做到學深悟透入心入腦,以局黨組會議第一議題、黨組理論中心組、綠色大講堂等為平臺,組織專題學習和集中研討,強化理論武裝,在持續學習中準確把握、加深理解、真信篤行,深化了對林草工作規律和發展要求的認識,增強了扛起生態保護修復責任的自覺性。做到學以致用指導實踐,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森林“四庫”、系統治理和綠色發展等重要理念,與時俱進完善林草工作指導思想,確立了建設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加快林業現代化建設、推進林業草原國家公園“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等總體思路,確保了林草事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前行。做到見之于行推動工作,將林草主動融入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去謀劃去推動,謀劃實施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全面推行林長制、大規模國土綠化、集體林權制度和國有林區林場改革等重大舉措,以及天然林、草原、濕地、沙化土地封禁等保護修復制度方案和意見,有力推動了林草重大問題和現實難題的解決。做到對標對表狠抓落實,通過推行“1+N”工作機制,組建工作專班,與有關部門、省份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聯合推進機制,聚焦重點、合力攻堅,持續用力、狠抓落實,以重點工作突破推動林草事業全面發展,成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境內的瓦切國家草原自然公園

二、推動林草保護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年來,林草系統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強化林草資源保護管理和科學利用,推動林草保護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組織實施林草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和林草區域性系統治理項目,累計完成造林 9.6 億畝、森林撫育 12.4 億畝,人工林保存面積達到 13.14 億畝,穩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分別達到 24.02%和194.93億立方米,成為全世界森林資源增長最快最多的國家,近十年全球增加的森林面積四分之一來自我國。扎實推進草原保護修復,國家實施退牧還草等草原生態修復工程,通過人工種草、退化草原改良和圍欄封育等措施完成種草改良生態修復 5.14 億畝。實行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及補獎政策,重點天然草原牲畜超載率大幅下降,草原面積 39.68 億畝。全面推進濕地保護修復,濕地面積達到 8.5 億畝左右,實施濕地保護修復項目 3400 多個,指定了 64 處國際重要濕地、29 處國家重要濕地、1011 處省級重要濕地,設立了 901 處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護率46.76%。不斷加大沙化荒漠化防治力度,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 2.78 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達到 2658 萬畝,圓滿完成到 2020 年全國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的目標任務,提前實現到 2030 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縮減”。

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和自然保護地體系,逐步把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嚴格保護起來。2015 年以來,陸續開展了 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圓滿完成試點任務。在此基礎上,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 5 個國家公園。著力推進國家公園機構設置和法治建設,建立健全財政投入機制,與相關省級人民政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協調推進機制,共同抓好重大事項落實、解決重點問題,扎實推進國家公園建設。謀劃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編制形成了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將在全國布局建設一批國家公園,守護好我國最美國土。啟動了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在北京、廣州設立了國家植物園和華南國家植物園。針對自然保護地多頭管理、交叉重疊和碎片化孤島化等問題,2020 年以來開展了全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評估調整)工作,形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后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 17%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持續強化林草資源保護管理。全面推行林長制,建立起屬地負責、黨政同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林草資源保護發展長效機制。加強林草法治建設,出臺了濕地保護法,修訂了森林法、草原法、種子法和野生動物保護法,組織開展森林督查和專項打擊行動,對重點案件實行警示約談、掛牌督辦,查處整改非法毀林毀草、侵占林地草地濕地、破壞自然保護地以及違規用火等重點問題。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全面停止犀牛角、虎骨及其制品貿易,全面禁止象牙及其制品商業性加工、銷售和進口,依法全面禁止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堅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調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野生植物名錄,開展野豬等野生動物致害防控,持續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拯救保護,74%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加強天然林保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全國所有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加強森林草原火災預防、撲救、保障體系建設,加大森林草原火災防控力度,森林、草原火災受害率分別穩定在0.9‰和3‰以下,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強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實施松材線蟲病防治五年攻堅行動計劃,積極防控美國白蛾、紅火蟻等外來有害物種,有害生物蔓延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著力推動生態美與百姓富相統一。統籌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守護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推進城鄉綠化美化,開展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建設和鄉村綠化美化、身邊增綠行動,有效改善了城鄉人居環境,明顯增加了人民群眾的生態福祉。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油茶等木本油料、林下經濟、竹藤花卉、種苗牧草、森林旅游等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2021 年林業產業總產值超過 8 萬億元,林產品進出口額達到 1600 億美元以上。積極推進生態扶貧和鄉村振興,通過國土綠化扶貧、生態補償扶貧、生態產業扶貧三大舉措,帶動 2000 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生態護林員 110.2 萬名,保持生態扶貧政策持續穩定,定點幫扶 4個縣如期脫貧摘帽。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開展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大力推進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改革,完善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林區林場生態受到保護、民生得到改善。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生態保護補償范圍持續擴大、標準不斷提高,林草產品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積極開展林業碳匯試點,鞏固提升林草碳匯能力。

三、林草事業在創新發展中發生深刻變化

十年來,林草事業在探索實踐中突破,在開拓進取中奮進,實現了工作理念、方式、動力、路徑的轉變,開啟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生態保護修復實現重大轉變。全面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整體保護和科學修復。在實施策略上,從“單系統單要素”向“全系統全要素”,從“各自為政、單兵作戰”向“統籌協同、集團作戰”轉變。從注重數量向注重數量與質量并重轉變,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從重視增量向重視增量與存量并舉轉變,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加強國家儲備林建設,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在管理方式上,以國土“三調”數據為底版,開展造林種草、防沙治沙、退耕還林還草、油茶種植等落地上圖,初步實現了國土綠化的科學精細化管理。開展造林綠化空間適宜性評估,為今后安排造林任務、落實綠化用地提供科學依據。開展全國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從過去每五年出一次監測結果到現在一年一度產出監測結果。建成林草生態網絡感知系統,實現了智能化管理。推行“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云端植樹”“碼上盡責”成為公眾盡責新時尚。在工作手段上,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林草資源的局面進一步鞏固,對重要生態系統實行提級保護,劃定并堅守生態保護紅線,開創了全面保護天然林、草原、濕地、沙區植被和野生動植物新局面,提高了我國在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方面的引領者地位。在工作成效上,通過不斷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高,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狀況持續改善,林草固碳增匯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林草服務大局的作用充分展現。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這一主題,林草工作始終與黨和國家的大局同心同向,做到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圍繞適應新常態、落實“六穩”“六?!?、服務穩住經濟大盤等重大部署,以超常規舉措突出抓好生態保護修復、保護發展林草資源、用林用草審批,持續創造綠色財富和生態福利,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貢獻力量。圍繞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推動實施一批重大生態工程項目,夯實了生態家底,提升了區域生態容量和承載力。圍繞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維護糧油安全等重大行動,著力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發展綠色產業,推進生態富民,帶動上千萬人穩定就業。圍繞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應對氣候變化等外交大局,著力提升林草碳匯能力,目前全國林草年碳匯量達 12.8 億噸。積極履行國際生態公約,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彰顯了負責任的大國風范和擔當。

林草治理能力持續增強。林草治理體系不斷優化,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在職責任務方面,將草原、各類自然保護地統一劃轉林草部門管理,生態保護修復職責更加集中,工作效能得到明顯提高。在政策制度方面,強林惠林政策逐步完善,政府投入保持較高水平,金融創新實現重大突破,各類社會主體進入林草、經營林草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在開拓創新方面,推動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政策措施等改革創新,重構了森林、濕地、草原、荒漠保護修復制度體系,林草事業長遠發展的“四梁八柱”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在基礎建設方面,注重抓基層打基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強基固本,多措并舉抓好基層林草工作。

林草事業影響力不斷擴大。鑄就了塞罕壩精神,涌現出一批林業英雄、治沙英雄和時代楷模,選樹了河北塞罕壩、山西右玉、甘肅八步沙、內蒙古庫布其、新疆柯柯牙、山東原山等重大典型,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打造了綠水青山看中國、秘境之眼、綠色中國行等宣傳品牌,公布一批“紅色草原”名單,推出了一大批生態文化精品力作,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深入人心。承辦籌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濕地公約》等締約方大會,成功舉辦 2019 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國家公園論壇、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推動國際竹藤組織和亞太森林網絡組織參與全球生態事務,發布“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動倡議。新簽署 57 項政府間(部門間)林草合作協議,新建立 11個林草雙邊合作機制。

十年來,我們始終堅持黨對林草工作的全面領導,高位推動、各方參與,形成了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良好局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體現在林草工作的方方面面,切實讓人民群眾成為林草建設的最大受益者。堅持系統觀念,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注重生態保護修復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堅持實事求是,以問題為導向,一切從實際出發,科學研究制定對策措施。堅持改革創新,向改革要動力、用創新添活力,推動林草事業不斷攻堅克難、穩步前行。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這些既是長期探索實踐的經驗總結,也是新時代推進林草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林草系統將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國之大者”,認真履職盡責、主動擔當作為,推進林草工作提質量上水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貢獻。

為您推薦
性xxxx视频播放免费